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開展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根據《全國經濟普查條例》的規定,國務院決定于2023年開展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
什么是經濟普查?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的對象、內容和時間分別是什么?首次提出的投入產出調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之前四次經濟普查都給經濟發展帶來了什么影響?如何保證經濟普查的數據質量?一起來看本期快問快答↓↓↓
Q什么是經濟普查?
A:經濟普查,是為了全面掌握我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規模、結構和效益等情況,建立健全基本單位名錄庫及其數據庫系統,為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提高決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礎所進行的一項重大國情國力調查。
根據《全國經濟普查條例》規定,經濟普查每五年進行一次,分別在逢3、逢8的年份實施。我國已在2004年、2008年、2013年和2018年分別開展了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將于2023年開展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Q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的對象、內容和時間分別是什么?
A:普查對象是在我國境內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
普查主要內容包括普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組織結構、人員工資、生產能力、財務狀況、生產經營、能源生產和消費、研發活動、信息化建設和電子商務交易情況,以及投入結構、產品使用去向和固定資產投資構成情況等。
普查標準時點為2023年12月31日,普查時期資料為2023年年度資料。
A: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將首次統籌開展投入產出調查。投入產出調查,是編制投入產出表的重要來源,用以制定出更加合理的經濟政策。編制科學的投入產出表的意義在于進行定性、定量的宏觀和微觀投入產出分析。宏觀投入產出分析的意義在于制定出更加合理的經濟政策,對國民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微觀投入產出分析的意義在于加強企業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Q之前四次經濟普查都給經濟發展帶來了什么影響?
A:經濟普查是對國民經濟的一次“全面體檢”。以2018年開展的第四次經濟普查為例,通過這次普查,一是摸清了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規模、布局和效益;二是了解了我國產業組織、產業結構、產業技術、產業形態的現狀以及各生產要素的構成;三是掌握了全部法人單位資產負債狀況和新興產業發展情況,進一步查實了各類單位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產品產量、服務活動;四是全面準確反映了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動能培育壯大、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等方面的新進展。對比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與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可以發現,我國在經濟規模、結構調整、市場活力、創新動力、區域協調等方面呈現諸多積極變化,實現了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邁向高質量發展步伐更“穩”、姿態更“優”、后勁更“足”。
Q如何保證經濟普查的數據質量?A:所有普查工作人員和普查對象必須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和《全國經濟普查條例》的規定,按時、如實填報普查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虛報、瞞報、拒報、遲報,不得偽造、篡改普查數據。普查取得的單位和個人資料,嚴格限定用于普查目的,不作為任何單位對普查對象實施獎懲的依據。各級普查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在普查中所知悉的國家秘密和普查對象的商業秘密、個人信息,必須嚴格履行保密義務;未經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外發布普查數據。
要始終堅守數據質量第一原則,嚴格執行普查方案,規范普查工作流程,強化事前事中事后數據質量檢查核查,切實防范和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確保普查數據真實準確、完整可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