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關于良渚文化的專題活動在鹽城市博物館啟動。盡管外面下著密密的細雨,但依然擋不住鹽城晚報小記者的熱情,他們準時來到博物館,穿上小記者紅馬甲,跟隨講解員老師,從參觀良渚文化的歷史資料及展示文物,到動手黏土制作及嘗試陶罐繪畫,受益多多,開心連連。
了解良渚文化 感知中華古文明
這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對于鹽城晚報的小記者來說,良渚文化是一個陌生的課題?!笆裁词橇间疚幕??”當天下午,小記者們跟隨市博物館講解員潘懷晉老師,來到關于良渚文化介紹的展示廳,一解疑惑。潘懷晉指著墻上的文字介紹告訴小記者,良渚文化是環錢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現于良渚而命名,距今數千年。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也因之成為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圣地。
據悉,良渚文化代表遺址為良渚遺址。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東部。該文化遺址的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鐲、柱形玉器等諸多器具。小記者們望著展示柜中的玉器,格外好奇老祖宗留下的這些寶貝,認真聆聽講解員老師的講解。
據了解,良渚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距今5300年至4300年,綿延發展約1000年。整個良渚古城遺址已于2019年7月6日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城墻、城門、宮殿、王陵,構成了良渚古城的基本要素。發達的稻作農業、門類齊全的手工業,特別是良渚文化時期的玉石制作、制陶、漆木作、竹器編織、絲麻紡織等手工業門類齊全,技藝上都達到較高水平。尤其是以琮、璧、鉞為代表的玉器,其品質、數量、體量、種類以及雕琢工藝達到了中國史前玉器水平的一個高峰,形成了玉禮制度,影響深遠。
黏土制作陶器 激發創意想象
聽過介紹,看過良渚文化展覽的文物,小記者們來到二樓的活動室?;顒邮覂鹊拇笃聊簧?,講解員播放了良渚文化陶器的各種圖案,隨后是根據館方提供的黏土材料進行手工制作?!澳銈兪种械酿ね潦遣欢ㄐ偷?,任憑怎么捏、揉,都會是件很有特色的作品,因此大家可以盡情創作自己想要的作品?!迸藨褧x現場給孩子們授課,科普陶藝知識,幫孩子們尋找創作靈感,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小記者們個個神情專注,許多第一次參加活動的孩子更是興致高昂,干勁十足。
“做陶器需要特別專心。因為你們沒經驗,所以需要靜下心來找感覺,等摸索到黏土的脾氣后,它就會乖乖地聽你的話了?!迸藨褧x邊說邊拿起一塊黏土,用小刀切成一條一條的,然后用手心慢慢搓揉。繼續講解道:“泥條盤筑法是我國古人發明創造的一種原始的制陶方法。這種陶器表面凹凸不平,也被稱為手制陶器,十分古老?!?/p>
圍坐在桌子前的小記者們聽得津津有味,在明白簡單的陶器制作技巧后,看著桌子前的黏土蠢蠢欲動。于是大家開始嘗試做陶器,又捏又雕。一會兒,陶罐、花瓶等姿態各異的作品在小記者手中顯出雛形?!拔夷罅艘粋€小花瓶,捏制的創意就是受良渚器皿制作過程啟發得來的?!苯ㄜ娐沸W四(1)班周彥嬌邊做邊說,她為自己親手做的創意花瓶而自豪。
嘗試陶罐彩繪 收獲諸多樂趣
做過陶器,接下來是讓小記者們根據視頻中良渚文化的陶器圖案,學習如何在館方準備的毛坯陶罐上進行彩繪。
據介紹,良渚文化的印紋陶,是一項古老而又極富有想象力的傳統工藝,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在制器時偶然印上的漁網圖案,就能窺見它的雛形,到了漢代,成批量的文印模具已經成了印紋陶制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隨著時代的更迭,印紋陶因為其獨有的文化與藝術魅力,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
由于大多數小記者是首次接觸陶器彩繪,初步了解良渚文化的陶器圖案,所以小記者們都繪得十分用心。令講解員老師欣喜的是,每位小記者都有自己的想法,不是按照固定的圖案簡單模仿,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彩繪。一個多小時后,小記者們相繼完成了彩繪的制作。盡管弄得滿手顏料,有的甚至臉上和衣服上也沾了不少,但如此近距離體驗中國傳統繪畫技藝,小記者們開心不已。
繪好自己心中的作品,小記者們紛紛捧著作品與老師合影?!白屝∮浾咦哌M博物館了解良渚文化,親手制作陶罐,學習彩繪,這既能開闊孩子的視野,又能潤物細無聲地把藝術的萌芽埋進其心中,很有現實意義?!迸阃⒆右黄饏⑴c活動的許中銀女士活動結束時如是說。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