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期定稿
10月26日 新華日報
建湖縣高作鎮季墩村:稻蝦結“同盟” 村民喜盈門
10月26日,《新華日報》9版以《建湖縣高作鎮季墩村:稻蝦結“同盟” 村民喜盈門》為題,聚焦建湖縣發展稻蝦產業的經驗和做法。
水網稠密,湖蕩相連,耕地資源豐富……這里是當之無愧的魚米之鄉,也是面臨著人口老齡化、村莊空心化的傳統農業村。從負債60萬元,到村級資產突破1600萬元,近年來,建湖縣高作鎮季墩村在困局中精準破局:在種好糧的同時,因地制宜發展稻蝦產業,打開了致富門;在村兩委統籌下,開展土地綜合整治,連田成片整合資源,在豐沃的耕地上唱響了豐收歌。
“新農人”:
稻田龍蝦半年前就被預訂
清晨,曦光灑向稻田,稻田四周是放養龍蝦的水溝。這是蝦農沈中余一天中最期待的時候,他劃著捕撈船,穿梭在水溝里,興奮地從水下拉起地籠網,把一筐筐小龍蝦裝上船。
“這是今年上市的最后一批龍蝦啦?!鄙蛑杏嗾f著從網里撿出一只龍蝦,看了看腮、掂了掂個頭,露出滿意的神情,“少說也有7錢,能賣好價錢?!?/p>
這已經是沈中余養殖龍蝦的第三年。之前,他在外地四處打工,后經季墩村的親戚介紹,說當地養殖小龍蝦的生意穩當可靠,于是決定結束漂泊,承包了100畝龍蝦塘,專心做起蝦農。按他的話說,養龍蝦這事兒,一年生,兩年熟,三年就入門道了,“頭兩年養蝦缺乏經驗,龍蝦品質、個頭怎么樣,多靠運氣。到今年,有了技術傍身,對于收成,心里就有底了?!?/p>
龍蝦是“夜行者”,晚間最為活躍,養好龍蝦,晚上巡塘是關鍵?!坝绕湓?月,池塘就開始衍生出大量的致病菌,這是龍蝦發病率極高的時期?!鄙蛑杏嗾f,當時,他一天中最忙的時段是晚上9點到凌晨4點,要在塘邊密切觀察龍蝦的狀態,如果缺氧、發病,它們會浮上草頭……養殖初期,沈中余常把龍蝦的情況拍照、記錄下來,發至“季墩龍蝦”微信群,村書記、養殖戶以及省市農科院的水產養殖專家都在群里,他們會隨時支招。
如今,從水草養護、疾病預防到飼料投喂、龍蝦蛻殼處理等,沈中余都了然于胸,盯牢每個環節,收益也節節高?!敖衲觐^一茬龍蝦,批發價都到了28元一斤,趕上一些地方的零售價了?!崩仙蜃院赖卣f,季墩村“稻蝦共作”模式打出了品牌。一來水稻遮蔭,可以為小龍蝦提供良好的棲息地;二來小龍蝦留下的糞便,成了稻田的有機肥。綠色、生態的口碑,讓不少商家慕名而來,有的提前半年就預訂了他的蝦,算上今年最后一茬龍蝦,老沈胸有成竹地說,“今年幾茬龍蝦加起來,凈收入能突破10萬元?!?/p>
村干部:
繪好“兩張圖”打開發展思路
作為傳統產糧區,季墩村很早就遭遇了農業發展的多重困境。全村農田中,糧田占比高,但農戶承包經營的土地碎片化,一般每戶有3—5塊地,每塊從幾分到一二畝不等。李鳳春回憶,2003年時,他接手季墩村黨總支書記,“剛接手時,村里負債60多萬元,過了一年非但沒有起色,還又負債40多萬?!碑敃r他就強烈地意識到,傳統農業村要發展,一定得突破分散式生產帶來的耕作困難、效率低下、抵御風險能力弱等局限。
怎樣才能改變“種地不賺錢”的現狀,讓農業成為有盼頭的產業?李鳳春多次把兩張地圖帶到鎮政府的會議上,一張是分布散亂的農居圖,一張是大小不一的田塊圖,他認為,傳統農業變為現代產業,要重新繪好這兩張圖。
轉機出現在2018年,高作鎮兩委班子做了決定:鎮一級牽頭,將村與村“相連”,進行整體規劃、設計,整建制推進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之后,高作鎮形成西南片區、東北片區兩個2.5萬畝的單元項目區,實現農業規?;?、人口集中化、產業集聚化。如今,李鳳春擔任西南片區黨委委員,兼任三資管理主任,“季墩村、合興村、卞港村三村集中為西南片區,3個村湊成1萬畝,共同發展‘稻蝦共作’示范田項目。我們三個村的村書記擔任片區黨委委員,凡是涉及到片區產業發展的事務,三人一起商量,協同工作?!比ツ?,季墩村畝均產水稻1100斤、龍蝦260斤,畝均收益超過2000元,項目吸納81位村民就業,每人增收4萬元,還向所有村民進行分紅。
“村集體示范、村干部帶頭,片區‘稻蝦共作’產業蒸蒸日上,高品質龍蝦、稻蝦米、龍蝦醬等農產品成為線上線下的熱銷品?!崩铠P春告訴調研組,如今季墩村共有近百名農戶加入到稻蝦共作立體種養中來,片區對種養主體實施統一管理、統一采購、統一銷售、統一考核分配,2萬畝優質稻米生產基地、1.3萬畝稻蝦共作示范基地已具規模,成為全省最大的標準化稻蝦綜合種養基地。截至目前,季墩村村級資產達1634萬元,村級收入結余773萬元,集體年經營性收益突破100萬元,“江蘇省美麗鄉村”“江蘇省水美鄉村”等榮譽接踵而來。
為延伸龍蝦產業鏈條,今年年初,季墩村將原村部小學改建為“龍蝦學堂”,先后舉辦了鄉村音樂節、龍蝦村直播等相關活動。放眼未來,新的藍圖已在李鳳春的心中醞釀,“期待聯動周邊其他鄉鎮,更好地整合當地農文旅資源,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放大全域旅游的品牌價值,使旅游業成為該片區的生態產業、民生產業?!?/p>
“原住民”:
與村集體共享發展成果
都說,老人的笑臉,就是幸福生活最好的檢驗。今年73歲的村民李汝勤最近笑得很燦爛,作為蘇北農房改善的受益者,他和200多位村民即將搬進“光明人家”新型社區中,調研組在現場看到,即將交房的兩層獨棟小樓交錯排列,路燈亮,河道清,水泥路通到家門口?!耙郧暗姆孔右坏接晏炀统盥?,一到刮風就怕倒,現在好了,風雨礙不著,新房住得安心還舒心?!崩钊昵诿烂赖馗嬖V調研組。
不久前,李汝勤還收到季墩村網格員的新消息,鎮衛生院正在積極嘗試醫養結合的養老新模式,可以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專業便利的上門護理、特色診療等服務,“老有所養”的承諾,讓老人們心里更加踏實。
村集體經濟壯大,初衷在于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李汝勤明顯感受到,“福氣在后頭”?!皬?019年開始,我們村每年都發放尊老金,60歲以上300元,70歲以上400元,80歲以上500元?!崩钊昵谒懔怂?,加上分紅、土地流轉等收益,他每年能拿到近萬元。
10月27日 人民日報
“風光”資源
10月27日,《人民日報》刊發圖片新聞展示鹽城豐富的“風光”資源,點贊鹽城積極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全力打造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
近年來,江蘇省鹽城市積極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在沿海灘涂大力發展以太陽能、風能等為主的新能源產業,實現灘涂資源綜合利用。圖為10月25日,位于鹽城市沿海灘涂的“風光漁”產業示范基地。
10月28日 CCTV-13
現代生產經營方式 加大農民種糧效益
今年秋收中,現代化的生產經營方式效益更加凸顯,不僅讓糧食收割更高效,也帶動了種糧農民持續增收。在江蘇省鹽城市的濱淮農場,5萬畝水稻陸續成熟,迎來收割。今年,濱淮農場引進新型履帶式收獲機,配裝了秸稈粉碎器,水稻秸稈經粉碎器粉碎后,直接混埋在耕作層土壤中,不僅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肥含量,還大大降低了農戶成本。
10月31日 人民網
鹽都:推進融合發展 打造宜居宜業幸福家園
人居環境改善工作,是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今年以來,鹽都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列入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重大民生工程,持續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治理維護,繪就群眾幸福生活的美好圖景。
走進潘黃街道楊壩社區新日月翠洲嘉園小區,粉刷一新的墻面,寬敞整潔的車位,齊備完善的基礎設施,老舊小區改造帶來的民生“紅利”,讓小區居民倍感舒心,贊不絕口?!跋襁@次道路的硬化啊,外立面的修補,車位的改造,都讓我們業主感受到生活更加便利,感覺整個小區都提升了一個檔次?!闭勂鹦^環境的變化,小區居民李林玉深有感觸。
據了解,新日月翠洲嘉園小區共有83棟住宅樓,住戶2301戶,此次改造項目總投資約1142萬元。面對小區基礎設施配套不足、設備陳舊等情況,楊壩社區積極協調多方資源,除了改造屋頂補漏與墻面修復、新建及疏通排水管道、道路修復等基礎類項目外,還計劃完成了路燈改造、規整線路等工程,努力讓居民急難愁盼的問題得到解決,居住的舒適度越來越高。
“下一步,我們將落實人居環境治理共建清單,逐步完善雨污分流改造、屋頂維修等為民辦實事項目,持續推進內外兼修的治理過程,確保達到‘配套設施完善、人居環境優美、日常管理規范’的既定目標?!迸它S街道楊壩社區新日月服務站黨支部書記朱如華充滿信心地說道。
城鄉融合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鹽都區通過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建設全面提速,鄉村面貌持續煥新。走進龍岡鎮曉莊村,干凈整潔的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戶,別致的房屋錯落有致,一幅清新秀美的鄉村畫卷呈現在眼前。
今年,曉莊村為全面深化鄉風文明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通過堅持黨建引領人居環境提升,加強設施建設和機制保障為抓手,扎實做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曉莊村先后獲評“江蘇省農房改造先進單位”“鹽都區康居工程示范點”等榮譽稱號。
龍岡鎮曉莊村黨總支書記張權表示:“接下來,我村將積極落實人居環境治理共建清單,在原有廁所改造基礎上,今年逐步完善污水管網鋪設。建設文化大會堂、孝文化大院,定期舉辦老年人文化生活,營造安全生產生活環境,增強綜合治理效果。通過走訪群眾聯系民心,促進融合發展,努力把曉莊村打造成宜居宜業的幸福家園?!?/p>
藍圖已經繪制,奮進正當其時。當前,全區上下正加快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突出能級提升、打造精品城市,突出優先發展、做強現代農業,突出品質提升、建設美麗鄉村,持續培育“鮮之都鹽都”區域公共品牌,帶動農產品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全力推進全區融合發展,打造宜居宜業的幸福家園。
10月30日 CCTV-13
鹽蒿火紅如霞 麋鹿相伴如畫
金秋時節,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橙黃橘綠,一派秋日美景。10月29日,央視《共同關注》欄目聚焦于此,共賞鹽蒿火紅如霞,麋鹿相伴如畫。
眼下黃海濕地的鹽蒿草由綠變紅,在遼闊的海濱鋪展開來,火紅如霞。鹽蒿是菊科蒿屬小灌木,是良好的固沙植物之一。春夏時節是綠色,到了秋天,顏色逐漸變紅。黃海濕地也是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千頭麋鹿在其中覓食休憩,從空中俯瞰,風景如畫,美不勝收。
10月30 江蘇衛視
重大項目進行時 鹽城:超高功率光伏組件下線
10月30日晚,江蘇衛視《江蘇新時空》欄目以《重大項目進行時 鹽城:超高功率光伏組件下線》為題,報道鹽城經開區天合光能11GW組件重大項目,點贊經開區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一批重大新能源項目加快建設,為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發展后勁。
10月30日 CCTV-2
鹽城:野生丹頂鶴“先頭部隊”抵達
鹽城是丹頂鶴主要越冬地之一,每到深秋丹頂鶴、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陸續南遷。10月30日,央視《經濟信息聯播》聚焦鹽城野生丹頂鶴“先頭部隊”抵達。
江蘇鹽城每年都會迎來數百萬只候鳥的光顧,每到深秋,成群的丹頂鶴會陸續飛抵這里,度過一整個冬天。最近,這里迎來了今年入秋以來第一批前來越冬的野生丹頂鶴。
每年大約有300萬只候鳥在鹽城停歇、繁殖或越冬,鹽城也是野生丹頂鶴西部種群最大的越冬地,整個冬天它們在這里呼朋喚友、自由翱翔,構成了保護區冬天的獨特風景線。
為了幫助候鳥安全越冬,保護區對蘆葦、護花米草、菖蒲進行了清理,籌備了越冬餌料,同時還將加強巡護和監測,保護越冬候鳥安全。
10月31日 工人日報
“1+3+N”職工維權服務體系高效維權
日前,因為工資被拖欠,江蘇省鹽城市濱??h某建設工程公司職工楊春登錄江蘇工會APP,進入濱??h職工維權服務數字平臺,提交訴求內容。平臺將此事轉交給楊春所在的東坎街道職工維權工作室辦理,3日內,楊春便領到了被拖欠的5300元工資。
針對鎮(區、街道)、工業園區等職工維權組織不健全,專職人員力量不足的實際情況,今年7月,濱??h總工會出臺《關于建立“1+3+N”職工維權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即縣總成立職工維權服務中心,下設人社局、法院、司法局等3個職工維權工作站,在鎮(區、街道)、經濟開發區工業園、沿海工業園、郵政、貨運行業設立19個職工維權工作室。
為更加高效便捷服務職工維權,濱??h總又于9月20日開通了“濱??h職工維權服務數字平臺”,線上受理職工訴求。該數字平臺設立工作動態、勞動爭議調解、律師服務面對面、在線咨詢、職工維權知識問答、法治宣傳等6大模塊。平臺根據職工投訴的勞動爭議,及時轉交給相關站、室調解,同時公示濱??h總聘請的10名法律援助律師信息,供職工選擇。
“縣某服裝公司改制,單方確定裁員26人。職工維權服務數字平臺接到投訴后,立即派人跟公司溝通協調,按程序修改改制方案,結果僅裁員12人,并對下崗人員給予總額17.8萬元的經濟補償或賠償?!笨h總工會駐司法局職工維權工作站工作人員姜耀列舉了一個實例。
濱??h政協副主席、縣總工會主席程熙介紹,“1+3+N”職工維權服務體系建立后,平臺受理職工維權信訪75人次,辦結率達96%,職工獲得經濟補償或賠償274萬元,解決欠薪570余萬元。在網上普法6700余人次,培訓職工技能1670人次,推介就業1800人次,推動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中建立工會27家,吸納入會2600余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