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 央視《新聞聯播》
國內規模最大液化天然氣儲備基地投產
9月26日,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成功接卸首船液化天然氣,標志國內規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儲備基地實現投產。鹽城“綠能港”一期總罐容達250萬立方米,對于華東地區天然氣儲備調峰保供等具有重要意義。
9月26日 CCTV-13
西蘭花開“智慧田”
9月26日,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以《五彩之秋·綠色西蘭花開“智慧田”》為題對我縣西蘭花產業發展進行了報道。響水十萬畝西蘭花海再次呈現在全國觀眾眼前。
一棵西蘭花,一方大產業。從種苗到移栽,從管理到采收,從儲運到銷售,如今,響水西蘭花已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種植面積50畝以上的規模種植主體達151家,總產值近12.7億元,帶動約3.5萬農民增收致富。
9月27日《新華日報》
射陽競逐低碳發展新賽道
9月27日《新華日報》頭版聚焦射陽深入開展“企業大走訪、項目大推進、產業大招商”競逐低碳發展新賽道。
金秋時節,鶴鄉大地射陽,處處涌動發展熱浪——射陽縣經開區弗迪動力電池一期廠房,8條自動化生產線全部投入試生產,不遠處的二期項目現場,塔吊林立,車輛穿梭……
弗迪動力電池項目總投資150億元,全部投產后年產30GWh新能源動力電池?!澳玫丶撮_工”“五證一天辦”,3個月正式簽約,40天正式開工,8個月實現投產……刷新了比亞迪全國新征地項目中建設的最快速度。依托比亞迪“鏈主”帶動,水仙電子模切、正鑫源結構件等動力電池產業鏈配套項目加速集聚。
射陽縣委書記吳岡玉表示,自市委開展“企業大走訪、項目大推進、產業大招商”活動以來,射陽聚焦主導產業、聚力重大項目,以項目大突破、產業大發展奏響綠色低碳發展“奮進曲”,為勇當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提供了強勁支撐。
亨通海能項目現場,148米的立塔高聳。該項目是射陽重點引進的新能源產業鏈基地型企業,總投資38億元?!拔覀冊谧咴L中了解到,項目面臨疏纜碼頭選址、陸纜生產線用工短缺等問題,于是迅速對接鹽城港口集團和縣人社局協調解決,有力保障了項目的順利投產?!鄙潢柛劢洕_發區分管負責人潘志峰介紹,目前,項目陸纜生產線已經投產運營,并手握20億元訂單。
“企業原材料、零部件本地能否配套?”“物流是否通暢?”“有哪些問題需要協調解決?”……八月以來,射陽縣32名縣處職干部、326名鎮區科級干部全部下沉江蘇長風海工等841家企業和在建項目一線,聚焦成長“煩惱”,解決發展阻礙。通過縣產業協同需求對接平臺,幫助56家企業達成產業協同合作項目28個;召開政銀企對接會,幫助68家企業解決資金5.69億元;建成投用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每周舉辦“周末人才集市招聘會”,解決重點企業用工4192人……截至9月份,射陽共收集企業資金、用工、用地等重點問題207個,交辦問題171個,目前已解決198個。
謀定而后動,射陽在創新中全力開展“項目大推進”,激發項目建設的澎湃動能。
射陽經開區科技大廈內,貼滿紅、黃、黑三色小旗的“2022年重點項目建設進度督查表”格外醒目?!拔覀兛v深推進‘全生命周期服務集成’改革,實行定任務、定清單、定責任和比壓力、比動力、比干勁‘三定三比’,促進項目建設再提速?!鄙潢柨h重大項目服務中心主任祁慶說。截至8月,射陽新開工蘭邦特種纖維等74個億元以上項目,新竣工恒百勝新材料等42個億元以上項目。
瞄準“雙碳”戰略新機遇,競逐綠色低碳新賽道。射陽依托“風光”資源,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路徑——傳統產業積極轉型升級、新興業態加速布局,產業潛能持續釋放。
射陽港經濟開發區零碳智慧園區,目前已完成規劃編制中段評審,“能、碳”雙控管理平臺將于11月建成運行,屋頂分布式光伏并網發電35.1MW,碳匯交易中心加快建設……射陽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將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作為關鍵增量,對全縣180家規上工業企業進行免費數字化診斷,投資12.3億元實施85個智能改造項目,80%規上企業接入工業互聯網二級節點,光電顯示、精密結構件等新興產業增幅達60%。
錨定重點產業鏈,射陽開展“產業大招商”,打開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從“3+3”產業體系到“2+2+3”產業鏈集群,射陽主動置身“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空間,大力培育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集群,推進全產業鏈價值攀升,擦亮綠色制造“底色”。
圖片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縱深推進,長三角制造業圍繞重點產業成立產業鏈聯盟。搶抓這一難得的發展機遇,射陽調優配強37支110人專職招商隊伍,奔赴上海、蘇州等地專題招商。今年以來,射陽先后舉辦射陽(長三角)產業鏈專題招商推介會等線上、線下招商活動49場,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33個,總投資574.79億元。
9月27日 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
小康中國 千城早餐
近日,從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傳來消息,東臺美食被刊入該社出版書籍《小康中國 千城早餐》第一輯。
《小康中國 千城早餐》是由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新華社音視頻部攜手百度共同推出的一檔大型文化類視頻欄目。該欄目主打煙火氣十足的“早餐情懷”,展現全國各縣、區、鄉鎮人民樸實但富有生機的原生態小康生活,讓人們充分感受到時代和生活的美好。
在這檔節目中,我市精心拍攝推送的作品《鄉愁就是一碗魚湯面》榮獲優秀獎,該作品時長2分36秒,聚焦東臺特色早餐魚湯面,從飲食文化、本地風土人情入手,展現東臺人熱鬧鮮活的城市畫面,講述老百姓餐桌背后的動人故事,以及因魚湯面而產生的鄉愁情結。作品在新華社和百度平臺發布,點擊量達到2828600次。
此次出版書籍,是新華社結合已播出視頻作品推出。書籍中,江蘇專輯共14家,東臺為其中之一。東臺魚湯面專題共4頁,一頁文字,三張圖片,并附有《鄉愁就是一碗魚湯面》微視頻的二維碼,掃碼即可欣賞。
9月28日 北京西路瞭望
“橋”見射陽:聽??代Q飛
長虹臥波處,灘涂蘆葦綠。
沿著新建成的黃沙港濕地觀光大橋向東而下,目之所及,是無邊的青色的蘆葦灘,頭頂藍天白云,海鷗伴著白鷺,空氣里彌漫著大海的味道。射陽河水在這里奔涌入海,蔚為壯觀。
水鄉射陽,不僅臨海,溝港河汊也多,射陽河等大小河流密如蛛網。有河必有橋,掃描射陽的橋,建設速度快,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日益凸顯,特別是“十三五”后,橋的發展史已成為射陽交通史、開放史的重要章節,從交通末梢到發展前沿,大橋小橋千姿百態,功能不一,成為射陽沐光向海,綠色發展的新賽道。
蜿蜒曲折198公里的射陽河從寶應縣奔流至射陽入海,更多的橋在射陽河上留下倩影。在全省唯一由地方政府主導建設的高速公路鹽射高速上,共建有21座橋梁,其中包括兩座互通和新坍樞紐。
每座橋都有著自己的故事。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夕,“瞭望君”帶您去看鶴鄉1919座橋,去聽一聽大橋的建設者、見證者、受益者講述大橋背后的故事。
一橋飛架大河,油門一踩到對岸
秋分過后,射陽種糧大戶劉成龍每天都會到自家田頭轉轉,稻穗金黃,收割的季節越來越近。
射陽縣海通鎮中尖社區,這里有劉成龍種植的500畝稻田。寬闊的射陽河向東入海,將中尖社區和射陽新城區分隔開。前兩年,劉成龍在河對岸的合順村流轉了1100畝土地?!耙荒弦槐眱蓧K地,每次農田打藥的時候,植保機要向東直上射陽河閘,繞道射陽河,多走七八公里,多開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對岸?!逼谂沃议T口能有一座橋直通新城,劉成龍沒想到夢想就這樣照進了現實,今年8月底,合海線射陽河大橋建成通車。走上橋的劉成龍,心情無比舒暢。
合海線射陽河大橋全長880米,主跨100米,是射陽目前主跨最大的橋梁。這座大橋的開通,讓劉成龍等海通鎮村民成了最大受益者,去新城區上學的孩子們每天早晨能多睡半個小時?!俺赃^晚飯,我們喜歡散步去橋那邊,吾悅廣場是新城區最熱鬧的地方,中尖社區的婦女也像城里人一樣,悄悄去學跳廣場舞了?!痹趧⒊升堁壑?,鄉村與縣城,只是一座橋的距離。
射陽河北岸,63歲的夏正軍種了2000多畝地。每年出糧時,老夏就犯愁,新城區就在眼前,但糧食要賣到對岸,只能開車繞?,F在好了,糧食裝車,油門一踩就到了對岸,中尖社區從偏僻一隅變成交通最便利的地方。
在大家眼中,合海線射陽河大橋是便民之橋,致富之橋,也是振興鄉村的橋。而中尖社區居民之前去對岸的必走之橋——射陽河閘(今共青橋),除了擋潮、排澇、通航、灌溉、方便出行外,還是一座歷史的橋,文化的橋。
“東臨黃海之滔滔,西挾長河之潺潺。浩浩然雄居于千里長堤之上,巍巍乎傲立于平原滄海之間?;樗瞳F之險為黎民百姓之福,此乃射陽河閘也?!睆臉蝾^的《射陽河閘賦》上可以看出,于1956年5月21日竣工的射陽河閘由蘇聯專家設計,為建國初期我省的第一座擋潮閘。大閘共35孔、總長410余米。當年,大橋通行時,整個蘇北都沸騰了。1956年5月23日,浩浩蕩蕩的群眾涌向射陽河閘,歡慶射陽河閘建成。歷經70年風雨,今天的射陽河閘依舊橫臥于射陽河上,宛如一條彩虹,河閘上游是碧波蕩漾的射陽河,下游是濁浪排空的黃海之水,河海一閘之隔。閘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閘下桅桿林立,百舟競發。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射陽河上千秋大橋,是射陽河上最早一批撤渡建橋項目。千秋大橋將射陽河南北兩岸緊密相連,結束了幾十年渡船寒來暑往的日子,人流物流周轉效率明顯提升,千秋和臨海兩鎮的經濟發展也明顯提速,人民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在射陽四明鎮,橫跨射陽河支流——通洋河的西壩大橋連接邵尖島內的邵尖、青龍村和建中社區,雖然橋長僅400米,卻改變了四明鎮邵尖島內兩大行政村近6000人的出行。西壩大橋開通,縮短島內到鎮行政中心的距離近16公里。四明鎮青龍村居民陳中蓮說,“以前到四明鎮辦事要40分鐘,現在有了橋,10分鐘就能到?!?/p>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如果說一座橋拉動一個片區的發展,那么,這些加速資源要素流動與集聚的橋,正是自強不息的射陽人從溫飽邁向全面小康的奮斗縮影和歷史見證。
橋建到哪,“橋經濟”就延伸到哪
如果沒有黃沙港濕地觀光大橋,江蘇孝豐集團董事長何孝鋒便會想起曾經艱苦創業的日子。2006年,從南通來到射陽港,何孝鋒干起特種水產養殖和加工。
“當年,要從東沙港去海邊養殖區,必須繞道黃沙港,走海堤堆,40多公里的土路坑洼顛簸,特別是遇到刮風下雨,寸步難行。如果養殖戶要進入塘口,或采沙蠶的工人們要去海邊,得多花兩個小時?!?何孝鋒說,雖然公司每年產值達到一個多億,但每次收貨出貨,看著車輛在路上艱難前行,自己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不過,黃沙港濕地觀光大橋的開通,讓暢行無虞,還節約時間。
對此,射陽縣海涂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姜亮也有同感?!按髽蚋浇?萬多畝灘涂是公司的開發管理區,以前,員工的車輛跑兩三年就基本報廢?!苯琳f,出行打通,現在企業的管理效率也跟了上來。另一方面,海邊會經常遇到臺風等惡劣天氣,現在有了大橋,救援物資和機械設備能在第一時間迅速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座橋還是生命通道。
黃沙港濕地觀光大橋也為射陽港南部作業區提供了一條快捷的運輸通道,同時提升了作業區水陸聯運的能力。
大橋是加快發展的載體,大橋的建成對重大項目建設,以及主導產業、新興產業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在射陽河入??跂|側,是金海島大橋,它連接了射陽港經濟開發區南北園區。雖然一開始只用于沿海防汛,但如今的金海島大橋已是射陽港南北區域通行的唯一一座重要橋梁。無橋,港區便被分成南北兩塊;有橋,南北形成一體,南片區石材產業落戶集聚、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北片區高效漁業風生水起。
落戶于射陽港經開區的中車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射陽分公司,從事風機葉片的開發、生產和銷售。對公司來說,金海島大橋無疑是企業發展的生命之橋。
在中車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公司射陽分公司,內堆場地域有限,為緩解空間壓力,公司新建一個堆場。因為內陸訂單增加,許多風機葉片離不開陸路運輸,金海島大橋正是必經之橋。有了這座橋,公司運輸成本降低,最大限度釋放產能。
十多年前,射陽港還是一片荒蕪,如今,依托港口的大進大出,新能源產業在這里蓬勃興起。豐富的海上風電資源讓射陽成為風電產業發展的集聚地,先后落戶龍源、華能等國字頭開發企業6家,集聚遠景能源、中車時代、長風海工等28家行業領軍企業,引進風電產業研究院、保利泰克葉片檢測中心等科創平臺3家,形成風場開發、主機、齒輪箱以及大數據運維為一體的產業鏈條,風電產業生態圈初具雛形。
把眼光投向“十四五”,射陽可開發近海資源310萬千瓦,深遠海超千萬千瓦;縣內可開發整縣光伏資源315兆瓦,可開發集中式光伏資源300兆瓦;借鑒鄂爾多斯、廣東江門等先行先試經驗,射陽將打造以零碳產業為“內核”、產城融合為“架構”、資源循環利用為“導向”的綜合性零碳產業園區。
海都大橋是連接射陽新老城區的又一條主通道,不僅提高了通行效率,也改善了縣城區域交通出行品質,提升周邊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服務。在射陽,一條小洋河將縣城分為南北兩塊,縣城在向南發展的過程中,陸續建起20多座像海都大橋、朝陽橋這樣的跨河大橋,為加速區域經濟融入全縣經濟發展大格局作出了貢獻。
一座橋不僅拓展了地區的發展空間,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拉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梢哉f,大橋建到哪里,“大橋經濟”就延伸到哪里。
沐光向海,海邊小城架設開放之橋
“沐”光向海,依海而興。射陽這座海邊小城,向海架設開放之橋、發展之橋,以更宏闊的視野搶抓更多機遇。
9 月 16 日,經過 138 天的伏季休漁期,射陽黃沙港的漁民迎來新一輪開捕的日子。黃沙港,鹽城唯一的國家中心漁港、省第二大漁港,年可泊船1000艘、卸貨30萬噸,交易額達30億元。
出海漁民,向東北方向進發,船頭桅桿越過新建的黃沙港濕地觀光大橋,橋的那頭,便是帶給他們豐收和希望的大海。雄偉的黃沙港濕地觀光大橋去年初建成通車。從空中俯瞰,這座全長1780.9米的大橋在無邊灘涂上劃出優美的弧線,直達海天相接處,美不勝收。當年,黃沙港濕地觀光大橋獲評“水韻江蘇”十大最美鄉村橋。
“工程列入了國家2016年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項目,獲得中央財政專項撥款?!苯K三維交通集團副總經理秦文龍介紹,“黃沙港濕地觀光大橋也是特大橋,作為幸福大道東延工程,包括7公里左右的公路,近1.8公里的橋。橋梁通航凈空高度26米,為鹽城之最。大橋開通,只需五分鐘就能到達海邊?!?/p>
讓建設者沒有想到的是,濕地觀光大橋建成后,便成了網紅橋。老百姓多了親海近海的去處,假日里一家老小就來這里賞海浪,吹海風,看日出、觀碼頭、趕海小取,獲得感幸福感提升?,F在,阜寧、建湖的老百姓紛紛趕來打卡,一些職業趕海人也前來采捕新鮮海貨。
建這座大橋,射陽意在發展射陽港南港區,并為濕地保護、海上救援打通通道??h里對射陽港南港區進行規劃調整,打造趕海公園。目前,黃海濕地旅游區項目已立項,這里將建黃海濕地公園。
向海之橋,更是一座發展之橋。射陽積極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深度接軌上海,實施長三角產學研合作項目,建設射陽大米長三角地區直采直供基地。
作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在射陽,鶴鄉菊海景區、日月島康養旅游度假區,吸引越來越多的長三角游客紛至沓來,走進鶴鄉,聽??代Q飛。
9月28日 央視頻
行走大江大河·水韻江蘇
9月28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聯合總臺江蘇總站、央視頻、央視網、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推出的《行走大江大河·水韻江蘇》第二集播出,講述了東臺條子泥濕地上的有趣故事……
鹽城東臺條子泥濕地在潮流和波浪作用下形成獨特的粉沙質潮間帶濕地和輻射沙脊群。它是全球最重要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之一,2019年7月5日,條子泥濕地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核心區,順利成為我國第14處世界自然遺產,填補了我國濱海類濕地的空白。
近年來,條子泥濕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將濕地生態保護和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列為當前重點工作,采取積極措施保護修復濕地的良好生態環境。條子泥濕地內處處呈現一片魚歡蝦躍、水鳥飛翔、生機勃勃的美好景象。
條子泥濕地處于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的關鍵區域,這里港汊縱橫,各類魚、蝦、蟹、貝等底棲動物在此繁衍和棲息。因此條子泥濕地成為候鳥棲息的天堂。
隨著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不斷加大,條子泥濕地每年有多達400多種、上百萬只候鳥來這里棲息、遷徙。直播中李東明老師向觀眾介紹,在條子泥濕地他自己觀察到的鳥類品種就有200多種,單是鸻鷸類鳥類的品種就有50多種。
9月29日 中國縣域經濟報
建湖,綠色躍遷滿目新
9月29日,《中國縣域經濟報》頭版頭條以《建湖,綠色躍遷滿目新》為題,宣傳報道我縣在產業轉型、鄉村振興、民生改善、文旅融合等方面的喜人變化,以及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幸福生活的美好景象。
金秋時節,九龍口國家濕地公園碧波蕩漾,斑嘴鴨、白鷺等珍稀鳥類自由嬉戲,呈現迷人的生態好風光。顏單優質稻米種植基地,沉甸甸的稻穗迎風搖曳,豐收在望。瑞晶科技智能工廠,機器人揮舞手臂精準作業,BIPV鈣鈦礦晶硅疊層組件批量下線,為各地用戶提供安全可靠的綠色電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省建湖縣堅持新發展理念,依托良好的生態本底優勢,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不斷提升經濟社會“含新量”“含綠量”,走出了一條彰顯建湖特色優勢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全縣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308.4億元躍升至2021年的665.5億元;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空氣、水質等主要指標保持省市前列;高質量發展步伐堅實,被評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綠色發展百強縣、科技創新百強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建湖縣委書記祁從峰表示,奮進新征程,建湖將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推進現代化建設的“破題之鑰”,奮力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勇當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產業轉型 打造先進制造新高地
走進建湖經濟開發區,處處可見火熱的生產建設場景??偼顿Y50億元的潤陽14.2GW—N型電池片項目加快推進,預計年底建成。潤陽光伏二期項目全部投產后,連同一期6GW高效PERC太陽能電池項目,年銷售收入將超200億元。晶硅光伏產業鏈是近年來建湖重點打造的地標性產業鏈。今年1至8月份,建湖光伏制造企業開票銷售同比增長70.9%,晶硅光伏產業已經成為建湖工業經濟的新亮點。
堅定不移推進產業強縣,建湖搶抓“雙碳”機遇,圍繞打造先進制造業高地目標,精心培育高端裝備、新能源、電子信息三大主導產業和六條重點產業鏈,全力擴增量、優存量、提質量,推動形成百億領航、十億帶動、億元支撐的項目方陣。近三年,分別招引超億元產業項目104個、159個、177個,特別是今年總投資103億元的耀寧磷酸鐵鋰電池及系統總成項目落戶,實現建湖百億級重特大產業項目歷史性突破。
在建湖高新區鴻達閥門公司生產車間,全自動數控機床整齊排列,工人在各自崗位上忙碌。作為石油機械行業“老字號”,鴻達公司堅持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發展方向,通過設備更新、技術革新、數字賦能等措施,推動轉型升級,被認定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建湖是石油裝備和節能電光源兩大國家級產業基地,近年來全力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一方面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強化產業核心技術攻關,一方面鼓勵企業順應智能制造等趨勢,加快生產換線、機器換人、企業上云步伐,創成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家、省星級“上云”企業36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全市第一,獲省政府促進制造業轉型成效明顯地方激勵。
農房改善 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漫步在岡西鎮徐王新型農村社區,白墻黛瓦、小橋流水,掩映在綠樹中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仿佛置身一幅鄉村田園水墨畫?!袄戏孔幽甏眠h,破舊不堪。如今,拆舊換新我只花了3萬多元,就住進了120平方米的二層小樓,真是做夢都沒想到?!闭f起現在的宜居生活,村民徐壽銀喜笑顏開。
“空斗墻、舊瓦房,一門兩窗、六十平方”曾是建湖農房的真實寫照。2018年以來,建湖把農房改善作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尊重群眾意愿,堅持系統謀劃,積極引導農民進城入鎮進社區。累計改善農民住房3.7萬戶,新建新型農村社區35個,建成省級美麗鄉村6個、特色田園鄉村6個、傳統村落4個,美麗宜居鄉村覆蓋率100%,獲評全省農房改善工作績效考核評價優秀縣。
“小區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功能配套齊全,生活一點也不比城里差?!苯ê讶罕姖M意作為農房改善的出發點,加強路橋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步配套衛生室、超市等公共服務設施,有效保障群眾生活需求。同時,每個社區專門規劃一塊“微菜地”,讓村民可以種菜吃,有更多獲得感。
在高作鎮萬畝稻蝦綜合種養示范區,光明村村民陸志平忙碌里透著喜悅:“家里6畝田全部流轉給村里,自己一邊領土地租金,一邊在基地拿工資,每年又能多掙兩萬元?!睘榱俗尨迕癜岬贸?、穩得住、能致富,建湖做足土地文章,率先破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通過全域規劃、全域設計,逐步構建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中集聚、空間形態高效集約的國土空間新格局,推進農業高效生產,助力鄉村振興。高作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課題摘得自然資源部部頒“牌照”。
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建湖立足各村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同步啟動土地集中流轉、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等,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提升農業農村農民自主“造血”能力,實現農民居住形態、農村發展質態的同步升級。2021年,全縣所有涉農村(居)年經營性收入全部突破25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15元。
城鄉一體 共創幸福美好新生活
華燈初上,建湖縣城南開業不久的寶龍廣場熱鬧非凡,忙碌一天的市民在此休閑、消費,點燃城市煙火氣,激活城市“夜經濟”。在雙湖公園,伴隨炫酷的燈光、律動的音樂,以“強國復興有我”為主題的燈光秀吸引眾多市民前來打卡。
縣城是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建湖以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縣為引領,實施城市精明增長戰略,推動城市功能品質提升,萬彩國際、靈龍里網紅特色街區等商業綜合體投入運營,萬達廣場、金融政務服務中心等重點項目加快實施,一座充滿希望的創新創業活力城市正加速崛起。
老舊小區改造關乎居民生活質量。建湖聚焦“急難愁盼”,深化文明城市創建,下足“繡花”功夫,大力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累計完成老舊小區改造44個,惠及城鎮居民約2.4萬戶。同時,對中北巷等118條后街背巷進行整治改造,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刷新城市顏值。
“公交開到家門口,抬腳就能上車,真是太好了?!睉c豐鎮東喬村公交站臺,正準備乘車去縣城的張士清說。建湖全面提升城鄉交通服務均等化水平,開通縣域公交18條,投入車輛92臺,實現鎮村公交全覆蓋。加大交郵融合,建成縣級物流分撥中心2個,鎮級運輸服務站15個,村級農村物流服務點198個。
交通建設只是建湖城鄉一體化的縮影。緊扣城鄉協調發展要求,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建湖積極實施里下河洼地治理等項目,建湖港區集裝箱航線開航,實現一級公路、管道天然氣“鎮鎮通”??h人民醫院創成三級乙等綜合醫院,與各鄉鎮衛生院建成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全縣所有鎮(街道、區)均已建成“15分鐘醫保服務圈”示范點,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99%。
文旅融合 繪就“詩和遠方”新畫卷
開門見喜、勤業至喜、繁華上喜……以故事節點的方式,通過淮劇新唱的形式,遞進式演繹大型多維實景秀《九龍聚喜》,讓游客駐足欣賞,叫好聲不絕于耳。從臺上到臺下,由室內到村里,這樣的沉浸式演出,在九龍口沙莊全天分時段精彩上演。
九龍口原名“九河口”,因四周有九條河相匯聚而得名,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首家“碳中和”景區?;磩∮址Q“江淮戲”,起源于民間說唱與勞動號子,以鏗鏘豪放、優美質樸著稱,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九龍口和淮劇不期而遇,當旅游景區和非遺文化完美相擁,淮劇發源地沙莊便有了新的意義,向世人綻放其迷人芳華。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建湖獨具匠心將戲劇引入淮劇發源地沙莊古村,原景再現獲得國家文華大獎的現代淮劇《小鎮》劇中的18個生活場景,凸顯“村在蕩中,蕩在村中”的獨特空間風貌,呈現“戲在村里,村在戲里”的獨特精神內核,讓游客既感受到河水拍岸、樹影婆娑的自然之美,又感受到真實無妄、天道酬誠的誠信之美,暢享“洗眼、洗肺、洗耳、洗心”的靈魂之旅。
2021年7月6日,“建湖有戲”城市品牌正式對外發布,全新城市形象標識、宣傳片、推廣語、吉祥物等精彩亮相,標志著建湖踏上文化賦能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九龍口宣傳片《家園》、原創歌曲《我喜歡》、文集《九龍口風物》、畫冊《大美九龍口》以及系列文創產品相繼推出,讓九龍口走向更有詩意的“遠方”。
建湖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淮劇之鄉、中國雜技之鄉。近年來,堅持頂層設計,統籌整合資源,以高等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全域旅游示范區“三區同創”為引領,一體推進九龍口5A級景區、雜技大世界、荷花漫國家3A級景區創建,積極推進淮雜“非遺”與濕地“世遺”融合互動,構建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靈龍水鄉、淮雜故里”生態文旅品牌愈發響亮。
9月30日 人民網
鹽都:奮力繪就鄉村振興秀美畫卷
十年快速發展,十年滄桑巨變。黨的十八大以來,鹽都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推動農業農村面貌煥發新氣象,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藍圖正一步一步變為現實。
綠色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最美底色。近年來,鹽都區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擦亮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兩塊“金字招牌”,走出了一條生態改善和經濟發展雙贏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日前,記者走進潘黃街道新民村,一棟棟民居錯落有致,一條條河道干凈清澈。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程的深入實施,如今的新民村宜居宜業宜游,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潘黃街道新民村村民劉貴才告訴記者:“以前是爛泥路,現在變成水泥路、柏油路,環境也蠻好,生活條件也好了?!?/p>
守護良好生態,才能實現綠色發展。近年來,鹽都區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大力實施“引江入湖”“退漁還湖”“濕地修復”三大工程,不斷加大對重點骨干河道清淤疏浚、岸坡修復,系統推進河湖全域生態治理,全域鄉村從“一處美”邁向“處處美”,水清岸綠景美的新圖景如今處處可見。
“生態環境好了,鄉村發展也有了抓手和底氣,村民們的土地全部流轉了出去,我們通過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等產業,帶動鄉村振興?!迸它S街道新民村黨總支書記董兆付介紹說。
鄉村振興,重點在產業振興。鹽都區通過做特做優做強園區、叫響“一村一品”品牌等途徑,培植了一批特色鮮明、前景廣闊的鄉村產業。在大縱湖大閘蟹尚莊生態養殖基地,這里的螃蟹銷售也迎來了一波高峰。據了解,當地通過建立“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機制,帶動周邊數十個養殖戶發家致富。
邵氏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邵志華說:“好水出好蟹,大縱湖的養殖環境越來越好,螃蟹品質也越來越高,效益也不斷地提高,本社自有的2000多畝水田,每年的產值在3000萬元左右。我們合作社成員有四十多戶,跟著我們合作后,他們每畝效益能提升到2000至3000元,總產值達到6000萬元左右?!?/p>
據統計,全區大閘蟹生態養殖面積已達10萬余畝,年產量超萬噸,產值突破7億元,形成了集“蟹苗培育、成蟹養殖、精深加工、品牌營銷、休閑消費”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成了富民增收的特色產業。
十年間,鹽都區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現代化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先后建成1個國家級、3個省級、8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農業已由傳統種養業,發展形成了優質稻米、綠色果蔬、精品花卉、生態水產四大主導產業和草莓、葡萄、番茄、大閘蟹等四個全市“單打冠軍”,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躋身全省先進行列。2021年鹽都農林牧漁總產值91.78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21元,鄉村振興實績考核連續兩年位列全省縣級綜合排名第一等次。
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劉志貴表示:“下一步,我局將聚焦高質高效,以現代農業園區為主陣地,在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種源農業、休閑農業、數字農業和食品加工業,提升農業全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打造現代都市農業先行區?!?/p>
奮進新征程,鹽都區將牢牢穩住農業基本盤,統籌抓好糧食穩產保供、鄉村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行動,全力爭創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區),加快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