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uqoif"></track>
          <p id="uqoif"></p>
          <big id="uqoif"><ruby id="uqoif"><tt id="uqoif"></tt></ruby></big>
          <pre id="uqoif"><label id="uqoif"><menu id="uqoif"></menu></label></pre>

          追尋鐵軍足跡專版?黃花塘:華中亮明燈 鐵流掃敵頑

          2019-11-20 06:21 來源: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季學根 范進 王葉州 倪同永 陸榮春 張勇峰 我要評論0 字號:
          【導讀】 11月8日,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追尋鐵軍足跡,牢記初心使命”大型融媒體新聞行動采訪組抵達黃花塘鎮,追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指揮華中軍民同仇敵愾贏得抗戰勝利的輝煌歷程。


          新四軍軍部駐留時間最長的地方——

          黃花塘:華中亮明燈 鐵流掃敵頑

          76年前,當全國抗戰由戰略相持轉入戰略反攻的關鍵階段,新四軍軍部由阜寧的停翅港移駐淮安市盱眙縣黃花塘,在此駐留了兩年零八個月時間。黃花塘由此成為新四軍軍部在一地駐留時間最長的地方,在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11月8日,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追尋鐵軍足跡,牢記初心使命”大型融媒體新聞行動采訪組抵達黃花塘鎮,追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指揮華中軍民同仇敵愾贏得抗戰勝利的輝煌歷程。

          黃花塘新四軍軍部舊址。

          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

          11月8日,采訪組一行走進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只覺得眼前一亮。整個建筑群造型別致,除主體紀念館外,還有軍部禮堂舊址和陳毅、曾山舊居等建筑。在建筑風格上,除主體紀念館為現代建筑外,其余全部保留當年民居式樣的院落和茅草房,整個建筑群融入一片秀美園林中。

          “黃花塘新四軍紀念館占地150畝,由歷史紀念館、文化藝術館、軍部領導人生活舊址、國防園等組成?!睋v解員殷秀玲介紹,歷史紀念館是于2003年新四軍軍部移駐黃花塘60周年之際,在原址上興建而成,整體建筑前圓后方,從高空往下看就像一把槍,喻示著我黨是“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黃花塘原名“黃昏塘”,是以水塘命名的小村莊。1940年,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第五支隊進入這一地區,為讓更多人用上水,部隊首長帶領戰士將小水塘挖成了大水塘,后來這里就形成了春天油菜花開、秋天稻田金黃的美麗景象。張云逸就和羅炳輝商量說,干脆將“黃昏塘”的名字改為“黃花塘”。羅炳輝連說“改得好”,新四軍來了后,這里的黃昏就過去了,曙光永遠在前。

          1941年1月,國民黨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中共中央為了徹底粉碎國民黨的陰謀,決定在蘇北鹽阜地區重建新四軍軍部。軍部的重建,猶如插入敵人心臟的一把尖刀。因此,日偽軍加緊對華中各根據地的“掃蕩”“清鄉”和“蠶食”,并叫囂要完成皖南事變未竟之功。1943年1月10日,中共中央華中局暨新四軍軍部分三個梯隊先后到達盱眙縣黃花塘,黃花塘自那時起成為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心。

          新四軍軍部為什么會轉移至黃花塘?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館長卞龍認為,主要有這幾方面原因:首先,當時抗日戰爭到了最為困難的時期,國民黨和日偽頑糾結兵力圍剿新四軍,為了實現鞏固華中的戰略任務,貫徹中央和毛澤東關于向西發展的方針,新四軍軍部向皖東黃花塘地區轉移;其次,黃花塘處于南京背后,東與蘇中、蘇北根據地相連,西與津浦路西根據地連成一片,是通向皖南、鄂北、贛南的走廊,同時與淮北根據地互為呼應,且地形大部為起伏山區,進可直逼南京、上海,退可隱蔽,便于轉移,有著廣闊的回旋余地;另外,盱眙是革命老區,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早在1929年就成立了黨組織,黃花塘又是新四軍二師的駐地,軍部到黃花塘后會相對安全。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采訪組一行走進歷史紀念館。一張張圖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文物向參觀者講述著新四軍的組建和發展歷史,特別重點介紹了軍部移駐黃花塘期間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情況。大家由衷感覺到,紅色鐵軍的歷史,就是一部鮮活的人民軍隊史,也是一部英勇悲壯的抗戰史和民族解放史。

          “新四軍軍部駐黃花塘期間,是抗日戰爭處于戰略相持階段末期向反攻階段轉變的關鍵時期,也是華中敵后斗爭最艱苦的日子?!北妪堈f。隨著日軍實行殘酷的“清鄉”“掃蕩”和“蠶食”,新四軍的后勤給養出現了困難。為了堅持長期抗戰,新四軍各部隊響應中共中央關于開展大生產運動的號召,上至軍、師首長,下至戰士、勤務員、馬夫,都投入到大生產運動的熱潮中。副軍長張云逸是大生產運動的總負責人,動員會的第二天,他便拿起鐵锨去翻地。張副軍長的小菜園,成了示范園,人們常去參觀學習。

          1943年3月17日,在陳毅統一指揮下,彭雪楓率部發動了山子頭自衛反擊戰,進一步掌握了華中敵后抗日的主動權。1944年3月,新四軍一師在蘇中地區展開攻勢發動車橋戰役,取得重大戰果,實現了蘇中形勢的根本轉變,揭開了華中地區對日局部反攻的序幕。1945年8月,新四軍不失時機開展大反攻,基本肅清了長江以北、津浦路以東、隴海路以南的日偽軍,淮北、蘇北、淮南、蘇中四大解放區連成一片。1945年8月15日,日本簽訂無條件投降協議,抗戰勝利,但盤踞在淮陰的頑固日軍卻拒絕向新四軍投降。1945年9月,新四軍發動兩淮戰役,一舉解放淮陰、淮安,兩淮戰役成為新四軍對日偽進行的最后一次反攻作戰。9月19日,新四軍軍部和華中局機關按照黨中央的指示,離開黃花塘進駐淮陰城。

          “黃花塘地處盱眙縣城東面30多公里處,距離日寇盤踞的淮陰、南京兩地均為100公里左右,可以說是駐扎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北妪堈f,就是在這眼皮子底下,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根據中央部署指揮大江南北的紅色鐵流縱橫馳騁,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陳毅托子”有續集

          紀念館內雕塑再現當年戰前指揮場景。

          社會各界人士聆聽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的故事。

          抗戰期間,新四軍代軍長陳毅在鹽城地區戰斗生活了近3年,留下了許多感人佳話,“陳毅托子”便是其中之一。當年陳毅夫婦為了全身心投入革命,毅然將兒子陳昊蘇托付給蘇北開明紳士鄒魯山撫養?!瓣愐阃凶印痹邴}城可說是家喻戶曉??甚r為人知的是,在當年盱眙黃花塘新四軍軍部,“陳毅托子”還有了續集呢。

          11月8日,在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展廳的一幅題為《陳毅托子》的油畫前,講解員殷秀玲給采訪組一行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陳毅夫婦在黃花塘期間,兒子陳昊蘇尚在襁褓中。因為形勢需要,陳毅夫婦便將小昊蘇托付給村里的孫氏喂養。當時孫氏的兒子孫小于和小昊蘇年齡相仿,孫氏便用自己的乳汁同時喂養兩個孩子。經孫氏的喂養,小昊蘇長得白白胖胖?!暗搅松蟼€世紀80年代初,陳昊蘇還特意來黃花塘看望了孫氏一家并且合影留念呢?!币笮懔峤榻B說。

          盱眙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條件,抗戰時期,中共中央中原局、新四軍江北指揮部、中共江蘇省委、中共中央華中局暨新四軍軍部等重要機關先后駐扎在盱眙縣境內。盱眙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正確執行黨的方針政策,積極參與根據地建設,全力投入抗戰大業,在艱苦殘酷的對敵斗爭中與新四軍結下魚水深情。

          “在當時特殊的戰爭環境里,有一批新四軍的孩子是在老百姓家長大的?!币笮懔崤e起例子來如數家珍:1942年12月,日偽軍調集重兵對淮南根據地進行掃蕩,淮南行署主任方毅的愛人殷森要隨部隊轉移,便把剛出生5天的孩子托付給古城鄉婦抗理事長王樹華;二師直屬機關政治部主任程明將剛出生不久的孩子寄養在黃花塘龍王墩的崔慶余家,直到1962年才找到,但程明將軍考慮到養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之情,便將孩子留在盱眙,并隨養父姓崔;軍部作戰科科長譚知耕的女兒譚曉雯,出生時沒有奶水,是黃花塘母親“百家奶”養活了她;1945年夏部隊北撤,軍部通信隊隊長、電臺臺長胡連將出生不久的兒子寄養在龍王墩嚴崗的陳初榮家,陳家對孩子比親生的還親,直到孩子長大才告知實情,讓孩子隨父姓胡……像這樣托嬰寄養的新四軍后代,在盱眙就有數十起。收養的老鄉寧可讓自己的孩子喝粥湯,也把奶水留給新四軍的孩子喝;寧可讓自己的孩子穿破衣,也把新棉花留給新四軍孩子做棉襖;寧可自己一家省吃儉用,也要把僅有的一個雞蛋、一碗大米留給新四軍的孩子吃。就這樣,盱眙人民用真情厚愛哺育了新四軍的后代。

          新四軍以民族大義為重,英勇抗日,影響帶動了根據地群眾。人民熱愛新四軍,動員子弟參加新四軍?!爱敱斝滤能?,吃菜要吃白菜心”是根據地軍民關系的真實寫照。八年抗戰期間,盱眙人民將4000多名優秀兒女送到新四軍部隊,為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白菜謠》:14歲文藝戰士瀝血之作

          新四軍文化藝術館。

          “當兵那個要當新四軍,吃菜要吃白菜心,新四軍來最光榮,白菜心兒味兒津……”這是當年傳遍新四軍和華中根據地的抗戰歌曲《白菜謠》,70多年過去了,因為它的優美旋律和抒情曲調人們依然傳唱不衰??稍S多人不知道的是,《白菜謠》的曲作者竟然是個當時才14歲的新四軍文藝小戰士,而且他是盱眙人。這是采訪組一行在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采訪時獲悉的。

          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里有個專門的新四軍文化藝術館?!霸擆^是全國首家以新四軍文化藝術為主題的紀念館?!?1月8日,講解員殷秀玲告訴采訪組,文化藝術館共投資1000多萬,在2009年設計并投入施工,2010年正式對外開放,“整個館體從高空看像過去蓋房子時用的‘楔’,寓意新四軍的抗戰文藝像楔子一樣直插敵人心臟?!?/p>

          “新四軍的文化藝術活動是與新四軍的成立同時興起的,為抗日根據地的建立、鞏固和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币笮懔峤o采訪組一行講述了《白菜謠》的曲作者、盱眙文藝小戰士劉鵬的故事。

          劉鵬出生于盱眙縣穆店鄉,從小就聰穎機靈,勤奮好學??谷諔馉幈l后,新四軍二師致力開辟淮南根據地,先后駐扎在半塔、黃花塘、大劉營等地。為加強根據地建設,二師及淮南抗日政府在政治、軍事斗爭之外,還開辦了一系列學校以培養各類人才。劉鵬參加了淮南藝術??茖W校第二期學習,1941年11月畢業后被分配在淮南大眾劇團第二團(后改稱淮南少年工作團)任宣傳部音樂股股長。劉鵬這時才14歲,雖然年齡不大,但他工作非常認真負責,吹拉彈唱樣樣拿手。他編排抗日劇目《小放?!贰堵窎|兒童團》等,塑造的形象深入人心,老百姓喜聞樂見;他編創抗戰歌曲《擁政愛民》《保衛麥收》等,字里行間流淌著軍民魚水情。

          1943年春,為響應毛主席關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淮南大眾劇團開展了以春耕生產為中心題材的音樂創作活動,劉鵬滿懷激情地為夏侯魁作詞的《白菜謠》譜了曲?!栋撞酥{》由大眾劇團油印印發后一經教唱,就像插上翅膀一樣飛遍了新四軍的各個連隊和華中根據地每個角落,成為膾炙人口的革命大眾歌曲之一。當時,淮南大眾劇團奉命到黃花塘新四軍軍部演出,歌曲受到了陳毅等首長的表揚。至今還有老新四軍戰士回憶說:“我們就是唱著‘當兵要當新四軍’的歌兒去當新四軍的?!?/p>

          就是這樣一個多才多藝的新四軍文藝戰士,不料在1943年春天突然發起了高燒,雖然如此,劉鵬仍帶病堅持演出。他一開始以為是腮腺炎,然而久治不愈,后來被送到新四軍第二師后方醫院檢查,才得知得了一種叫“牙疳”的病。當時正是敵后斗爭最艱苦時期,醫院缺醫少藥,劉鵬無法得到及時治療,再加上他在病重期間仍堅持工作,最后不幸以身殉職,年僅16歲。

          “當兵那個要當新四軍,吃菜要吃白菜心,新四軍來最光榮,白菜心兒味兒津……”在紀念館展廳,殷秀玲指著劉鵬和他大眾劇團戰友的照片說,雖然劉鵬早逝,但他的名字和《白菜謠》等作品,永遠銘刻在新四軍的輝煌史冊中。

          編輯:周樑
          版權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為“鹽城新聞網”或“鹽阜大眾報”“鹽城晚報”“東方生活報老爸老媽”各類新聞﹑信息和各種原創專題資料的版權,均為鹽阜大 眾報報業集團及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通過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上述來源。

          關注我們

          • 微信

          • 客戶端

          推薦文章

          最黄色三级毛片